目錄
1 拼音
zhōng zhù
2 英文參考
Zhōngzhù KI15[中國針灸學詞典]
zhōngzhù[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04)]
K15[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04)]
KI15[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04)]
3 概述
中注:1.經穴名;2.經穴別名。
4 經穴名·中注
穴位 | 中注 | ||
漢語拼音 | Zhongzhu | ||
羅馬拼音 | Chungchu | ||
美國英譯名 | Middle Injection | ||
各 國 代 號 | 中國 | KI15 | |
日本 | 15 | ||
法 國 | 莫蘭特氏 | R15 | |
富耶氏 | R15 | ||
德國 | N15 | ||
英國 | K15 | ||
美國 | Ki15 |
中注為經穴名(Zhōngzhù KI15)[1]。出《針灸甲乙經》。屬足少陰腎經[1]。中注是沖脈、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[1]。中即中間,注即灌注,腎經之氣由此灌注中焦,故名中注[1]。中注穴主治肝腎及二陰等疾患:如月經不調,小便淋瀝,腹瀉不止,大便燥結,腰脊疼痛,腹痛,便秘,泄瀉,痛經,現代又多用中注穴治療卵巢炎,睪丸炎,輸卵管炎,腸炎,卵巢炎,腰痛,結膜炎等。
4.1 出處
4.2 穴名解
中即中間,注即灌注,腎經之氣由此灌注中焦,故名中注[1]。
中,四方之中為中,有不偏之義。此處指中衣、五中。注,有灌注、轉注之義,又附著之意。《黃帝內經靈樞·本輸》:“所注為輸”,張介賓注:“灌注也。”中衣即內衣。《釋名·釋衣服》:“中衣,言在小衣之外,大衣之中也。”《儀禮·即夕》:“婦人則設中帶。”《傷寒論》燒裩散條:“取婦人中裩近隱處燒灰。”著內衣與系中帶,使之附著而不脫落。五中,即五臟也。《黃帝內經素問·陰陽類論》:“五中所主,何臟最貴。”《脈要精微論》:“五臟者,中之守也。”指穴在中衣所附著之處,與水谷之氣由此分注于五臟也。本穴以任脈之陰交及足陽明之外陵相平,內應胞宮、精室,而腎之精氣,藉本穴以達胞中,是相火注入丹田之所,因名中注。[2]
4.3 特異性
中注穴是足少陰腎經與沖脈的交會穴。
4.4 所屬部位
下腹[3]
4.5 中注穴的定位
標準定位:中注穴在下腹部,當臍中下1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[4]。
中注穴位于下腹部,臍中下1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。仰臥取穴[1]。
中注穴位于腹正中線臍下1寸旁開0.5寸處(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)[5]。
另說在臍下0.5寸,旁0.5寸(《針灸甲乙經》);臍下1寸,旁開1寸(《針灸大成》);臍下1寸,旁開1.5寸(《針灸資生經》) 。
中注穴在足少陰腎經的位置
中注穴在下腹的位置
中注穴在下腹的位置(肌肉)
中注穴在下腹的位置(內臟)
中注穴在下腹的位置
4.6 中注穴的取法
中注穴位于下腹部,臍中下1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。仰臥取穴[1]。
仰臥位,當臍中下1寸,中線旁開0.5寸處取穴[6]。
快速取穴:仰臥,肚臍下半橫指,再旁開半橫指處即是中注穴[7]。
4.7 中注穴穴位解剖
中注穴下為皮膚、皮下組織、腹直肌鞘前層、腹直肌、腹直肌鞘后層、腹橫筋膜、腹膜下筋膜。血管分布同大赫。為第十肋間神經分布處。皮膚由第十、十一、十二胸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。
4.7.1 層次解剖
皮膚→皮下組織→腹直肌鞘前緣→腹直肌[1]。
皮膚→皮下組織→腹直肌鞘前壁→腹直肌[8]。
4.7.2 穴區神經、血管
淺層有第11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動脈分支分布→深層有第11肋間神經肌支和腹壁上、下動脈分支分布[8]。
4.8 中注穴的功效與作用
中注穴具有調經止帶,通調腑氣的功效。
中注穴系足少陰腎經與沖脈之會穴,有調補肝腎之功,主治月經不調,腹痛,便秘。取此穴可使精氣內注,猶調之以腎水,俾通潤四圍臟器之燥也。本穴位于肓俞之下,即借肓膜傳導,而注之以精氣也。[2]
4.9 中注穴主治病證
中注穴主治肝腎及二陰等疾患:如月經不調,小便淋瀝,腹瀉不止,大便燥結,腰脊疼痛,腹痛,便秘,泄瀉,痛經,現代又多用中注穴治療卵巢炎,睪丸炎,輸卵管炎,腸炎,卵巢炎,腰痛,結膜炎等。
中注穴主治肝腎及二陰等疾患:如月經不調、小便淋瀝、腹瀉不止、大便燥結、腰脊疼痛等[1]。
中注穴主治月經不調、腹痛、便秘、泄瀉[8]。
中注穴主治月經不調,痛經;便秘,泄瀉[6]。
中注穴主治月經不調,腹痛,泄瀉,便秘,小便淋瀝等[5]。
現代又多用中注穴治療卵巢炎、睪丸炎、輸卵管炎、腸炎等[1]。
2. 其它:睪丸炎,腸炎,腹痛,便秘,腰痛,結膜炎。
4.10 刺灸法
4.10.1 刺法
直刺1~1.5寸[6][8],局部有酸脹感[6],針感可向上傳導[6]。
4.10.2 灸法
艾條灸中注,每次5~15分鐘,可治腹痛、便秘、腹瀉、月經不調等疾病[7]。
4.11 中注穴的配伍
中注穴配支溝、足三里,有調三焦,理腸腑的作用,主治腹痛,大便秘結。
中注穴配次髎、三陰交、有健脾活血,理胞宮的作用,主治月經不調。
4.12 特效按摩
按揉中注穴可治腹痛、便秘、腹瀉、月經不調等疾病[7]。
4.13 文獻摘要
《針灸甲乙經》:沖脈、足少陰之會。
《針灸聚英》:小腹有熱,大便堅燥不利,泄氣,上下引腰脊痛,目內眥赤痛,女子月事不調。
《針灸大成》:主目內眥赤痛,女子月事不調。
5 經穴別名·中注
穴位 | 中渚 | ||
漢語拼音 | Zhongzhu | ||
羅馬拼音 | Chungchu | ||
美國英譯名 | Middle Island | ||
各 國 代 號 | 中國 | TE3 | |
日本 | 3 | ||
法 國 | 莫蘭特氏 | TR3 | |
富耶氏 | TR3 | ||
德國 | 3E3 | ||
英國 | T3 | ||
美國 | TB3 |
中渚為經穴名(Zhōngzhǔ TE3)[9]。出《黃帝內經靈樞·本輸》。屬手少陽三焦經[9]。中渚是手少陽三焦經的輸穴,五行屬木[10]。中即中間,渚即水中小洲,此穴在五輸流注之中間,經氣如水循渚而行,故名中渚[9]。中渚穴主要用于外感熱病、頭面五官疾患等:如熱病汗不出,瘧疾,頭痛,目眩,目赤,目痛,中耳炎,耳鳴,耳聾,喉痹,腮腺炎,肩臂酸痛,手指不能屈伸,肋間神經痛,耳嗚,熱病,面赤,目翳,視物不清,咽腫,脊膂痛,肩背肘臂疼痛,咽喉腫痛,手臂紅腫疼痛,神經性耳聾,聾啞癥,頭暈,喉頭炎,角膜白斑,肩背部筋膜炎等勞損性疾病,肘腕關節炎等。
5.1 中渚穴的別名
5.2 出處
《黃帝內經靈樞·本輸》:三焦者,上合手少陽,出于關沖……注于中渚,中渚,本節之后陷者中也,為輸。
5.3 穴名解
中即中間,渚即水中小洲,此穴在五輸流注之中間,經氣如水循渚而行,故名中渚[9]。
中,指人身元氣之根本,又指心神情志。《黃帝內經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:“中,根也。”注:“謂生氣之根本,發自身形之中。三焦正為人身元氣之根本也。”渚,水歧也,又小沙洲也。渚,本作陼。《說文》:“如渚者陼丘,水中高者也。”段注:“《釋水》曰:水中可居者曰洲,小洲曰渚。”三焦水道似江,穴居其中如渚,本穴在小指次指掌骨間,循手少陽之脈,由關沖通此而走于陽池,猶水流繞洲而成渚也。手三陽之脈,順行手背,而本經居三陽之中間,水流成渚,其勢較緩,能使水液留漣,故本穴治癥略同液門。《子午流注說難》:“中渚乃三焦所注之俞穴,若江之有渚,而居其中。”又為元氣之所聚,亦為治情志病癥所當取。后世針灸歌賦均多“脊間心后針中渚”之說,而情志病正與心神有關也。[2]
5.4 特異性
中渚穴為手少陽三焦經五輸穴之輸穴,屬木。
5.5 所屬部位
手背[11]
5.6 中渚穴的定位
標準定位:中渚穴在手背部,當環指本節(掌指關節)的后方,第4、5掌骨間凹陷處[4]。
中渚穴位于手背第四、五掌骨間,掌指關節后方凹陷處[10]。
中渚穴位于手背,第四、五掌骨間,第四掌指關節近端凹陷中。微握拳取穴[9]。
中渚穴在手少陽三焦經的位置
中渚穴在手背的位置
中渚穴在手背的位置
中渚穴在手背的位置(肌肉)
中渚穴在手背的位置(骨骼)
5.7 中渚穴的取法
俯掌,液門穴直上1寸,即第四、五掌指關節后方凹陷中取穴。
中渚穴位于手背,第四、五掌骨間,第四掌指關節近端凹陷中。微握拳取穴[9]。
俯掌,液門直上1寸,當第4、5掌指關節后方凹陷中取穴[12]。
5.8 中渚穴穴位解剖
中渚穴下為皮膚、皮下筋膜、手背深筋膜、第四骨間背側肌。有手背靜脈網及第四掌背動脈。分布著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。皮膚由尺神經的指背神經分布。皮下筋膜內的靜脈網由接受由手指、手掌淺層和深部的靜脈。手背深筋膜可分為淺深兩層。淺深兩層筋膜在指蹼處相互結合,并在掌骨底以纖維膈相連。針由皮膚、皮下筋膜,穿過第四三、四伸肌腱之間,深達第四掌骨間隙的骨間肌。
5.8.1 層次解剖
皮膚→皮下組織→第四骨間背側肌[9]。
皮膚→皮下組織→骨間背側肌[13]。
5.8.2 穴區神經、血管
淺層有手背靜脈網和尺神經皮支分布;深層有尺神經肌支和掌背動脈分布[13]。
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,并有手背靜脈網和第四掌背動脈通過[10]。
5.9 中渚穴的功效與作用
中渚穴具有清熱通絡,開竅益聰的功效。
中渚穴為手少陽三焦經之輸穴,“輸主體重節痛”,故取中渚穴可治療手指屈伸不利、肘臂肩背疼痛[14]。
手少陽經循行“過客主人,前交頰,至目銳眥”,近于側頭部,入耳中,瀉中渚穴可治療頭面五官病[14]。
三焦為“原氣之別使”,三焦熱盛,內熱傷陰,原氣受損,故取中渚穴還可治療消渴[14]。
瘧邪伏于少陽,取中渚穴和解少陽、清瀉三焦,故可截瘧退熱[14]。
中渚穴系手少陽三焦經之輸穴,有清熱開竅、舒筋活血之功[2]。
5.10 中渚穴主治病證
中渚穴主要用于外感熱病、頭面五官疾患等:如熱病汗不出,瘧疾,頭痛,目眩,目赤,目痛,中耳炎,耳鳴,耳聾,喉痹,腮腺炎,肩臂酸痛,手指不能屈伸,肋間神經痛,耳嗚,熱病,面赤,目翳,視物不清,咽腫,脊膂痛,肩背肘臂疼痛,咽喉腫痛,手臂紅腫疼痛,神經性耳聾,聾啞癥,頭暈,喉頭炎,角膜白斑,肩背部筋膜炎等勞損性疾病,肘腕關節炎等。
中渚穴主要用于外感熱病、頭面五官疾患等:如熱病汗不出、瘧疾、頭痛、目眩、目赤、目痛、中耳炎、耳鳴、耳聾、喉痹、腮腺炎,以及肩臂酸痛、手指不能屈伸、肋間神經痛等[9]。
中渚穴主治頭痛、目赤、耳嗚、耳聾、喉痹、熱病、手指不能屈伸[13]。
中渚穴主治頭痛,目眩,面赤,目痛,目翳,視物不清,耳聾,耳鳴,咽腫,喉痹;脊膂痛,肩背肘臂疼痛,手指不能屈伸;熱病,瘧疾[12]。
中渚穴主治頭痛,目赤,耳鳴,耳聾,咽喉腫痛,手臂紅腫疼痛以及肋間神經痛等[10]。
1、頭面部病癥:神經性耳聾、聾啞癥,頭痛頭暈、喉頭炎、角膜白斑、喉痹;
2、運動系統病癥:肩背部筋膜炎等勞損性疾病、肋間神經痛、肘腕關節炎等。
3、其他病癥:瘧疾。
5.11 刺灸法
5.11.1 刺法
直刺0.3~0.5寸[12][13][9],局部有酸脹感[12],或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[12];若向上斜刺,酸脹感可向腕部擴散[12]。
直刺0.5~0.8寸[10]。
向上斜刺0.5-1.0寸,其酸脹感可向腕部放散。
5.11.2 灸法
艾炷灸3~5壯;或艾條灸5~10分鐘[10]。
艾炷灸或溫針灸3-5壯,艾條灸5-10分鐘。
5.12 中渚穴的配伍
中渚穴配太溪治咽腫[9]。
中渚配聽宮、翳風,有開竅聰耳的作用,主治耳鳴,耳聾。
中渚配外關、期門,有舒肝理氣、活絡止痛的作用,主治肋間神經痛。
5.13 文獻摘要
《針灸甲乙經》:瘧,發有四時,面上赤,??無所見,中渚主之。狂,互引頭痛,耳鳴,目痛,中渚主之。嗌外腫,肘臂痛,五指瘛不可屈伸,頭眩,頷額顱痛,中渚主之耳聾,兩顳颥痛,中渚主之。
《針灸甲乙經》:瘧發有四時,面上赤,無所見,中渚主之。
《針灸大成》:咽腫,中渚、太溪。
《醫宗金鑒》:主治四肢麻木,戰振踡攣無車,肘臂連肩紅腫疼痛,手背癰毒等證。
《外臺秘要》主熱病汗不出,頭痛,耳鳴,目痛寒熱,嗌外腫,肘臂痛,手上類類也,五指瘛疭,不可屈伸,頭眩耳鳴,兩顳颥痛,身面癢,瘧,項痛,目??無所見。
《通玄指要賦》:脊間心后者,針中渚而立痊。
《靈光賦》:五指不伸中渚取。
5.14 中渚穴研究進展
5.14.1 鎮痛
中渚對眼科針刺麻醉手術鎮痛效果較好,以中渚、列缺為主穴,用于眼科手術,其鎮痛效果較眼附近穴為優越。針刺中渚也可引起腸鳴音亢進[14]。
中渚穴對落枕鎮痛效果亦較好。
5.14.2 治療肩關節疼痛
取患側中渚,斜刺0.5寸,使針感傳至肘,1min后活動肩關節,做內收、前屈、外展、內旋、外旋、上舉6個動作,各做10遍,隔日1次,7次為一療程,治療肩關節疼痛有效[14]。
5.14.3 治療肩周炎
先取鮮姜5片,擦患側肩部,直到局部發紅為止。再針刺健側中渚,得氣后持續運針,用強刺激法(體弱患者針刺從弱到強),針刺的同時,患者活動肩部,作外旋、外展、后伸等動作。
5.14.4 調理胃腸功能
針刺中渚穴,可引起腸鳴音亢進。
6 參考資料
- ^ [1] 高忻洙,胡玲主編.中國針灸學詞典[M].南京: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0:112.
- ^ [2] 柴鐵劬.針灸穴名解[M].北京: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,2009.
- ^ [3] 孫國杰主編. 針灸學[M].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1997:97.
- ^ [4]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 中醫藥學名詞(2004)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05.
- ^ [5] 李經緯等主編.中醫大詞典——2版[M].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4:267.
- ^ [6] 王民集,朱江,楊永清主編. 中國針灸全書[M].鄭州: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2:274.
- ^ [7] 查煒.經絡穴位按摩大全[M].南京: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4.
- ^ [8] 孫國杰主編. 針灸學[M].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1997:94.
- ^ [9] 高忻洙,胡玲主編.中國針灸學詞典[M].南京: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0:114.
- ^ [10] 李經緯等主編.中醫大詞典——2版[M].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4:268.
- ^ [11] 孫國杰主編. 針灸學[M].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1997:106.
- ^ [12] 王民集,朱江,楊永清主編. 中國針灸全書[M].鄭州: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2:286-287.
- ^ [13] 孫國杰主編. 針灸學[M].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1997:102.
- ^ [14] 王民集,朱江,楊永清主編. 中國針灸全書[M].鄭州: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2:286-287.
古籍中的中注
- 《針灸大成》:[卷五]八脈圖并治癥穴
三里曲池委中合谷行間天應(遇痛處針,強針出血)走注風游走,四肢疼痛∶天應曲池三里委中浮風,渾身搔癢...
- 《針灸逢源》:[卷五證治參詳]徐氏八法證治
曲池三里合谷委中行間天應(遇痛處針。強針出血)走注風游走四肢痛天應曲池三里委中浮風渾身瘙癢百會百勞...
- 《針灸大成》:[卷九]治癥總要
聽會承漿翳風〔第八〕中風,左癱右瘓∶三里陽溪合谷中渚陽輔昆侖行間問曰∶數穴針之不效,何也?答曰∶風痰...
- 《針灸大全》:[卷之四竇文真公八法流注]八法主治病證
穴合谷二穴行間二穴天應一穴遇痛處針,強針出血。走注風游走,四肢疼痛。天應一穴曲池二穴三里二穴委中二...
- 《千金翼方》:[卷第三十·禁經下]禁遁注第十四
滅煙,唾鬼即死,唾水竭淵。東方之注自名醫,入人體中注心根,神師咒注注滅門,南方之注自名青,入人體中注...
- 更多古籍中的中注